今年前6个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573列,货值65.12亿元
班列“流量”如何变发展“留量”

近日,一列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即将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启程前往莫斯科。余陈军摄
8月8日,石家庄国际陆港里,龙门吊精准起落,集装箱流转不息。
繁忙景象背后,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1至6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573列,发送标箱57951个,货重70.56万吨,货值6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155%、247%、71%,核心指标持续领跑京津冀同类陆港,“超级带货王”实至名归。
如何将班列“流量”变成发展“留量”?
“现在每天都要开行3到4列。”石家庄国际陆港总经理刘金朋介绍。自2018年首列直通俄罗斯的班列启程,短短7年间,陆港线路已从单一线路发展为覆盖亚欧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立体网络,构建起“四向八口岸”进出境体系,稳定运行18条国际线路。同时,通过海铁联运无缝衔接全球主要港口,真正实现“一港通陆海,货畅达四方”。这条联通陆海、触达世界的物流大通道,为促进国际“朋友圈”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班列不仅跑出了“加速度”,更牵引着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出口货单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刘金朋表示,服装、家具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正成为出口新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显著提升,折射出产业升级的活力。
与此同时,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饲用小麦粉、优质板材、锌锭、粮油等大宗原材料,正通过班列源源不断运到国内,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今年,回程班列已突破360列,约是去年同期的9倍,“重去重回”成为常态。
回程量大幅增长的背后,离不开石家庄海关所属鹿泉海关大力推行的“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模式。班列抵达口岸后可直接编组发车,企业无需另行申报和办理转关手续,运输时间缩短1至2天,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物流费用200元及口岸堆存费用300元。“我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饲用小麦粉,都选择这种模式。”石家庄万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谷静红表示,不仅时效大幅提升,成本也大大降低,每列班列能节约2万多元。
服务模式也在持续创新。全省首个跨境公路运输集结中心的启用,满足了小批量、高时效运输需求。近日,邢台一家自行车生产企业通过该中心,向塔吉克斯坦客户发送了26吨自行车及配件。“多式联运的组合拳,给了企业更灵活、更高效的选择。”企业负责人武艺伟说。
石家庄国际陆港作为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一级铁路物流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通道+枢纽+平台”叠加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放眼望去,塔吊林立、工人忙碌,中远海运期货交割贸易中心、河北省供销社仓储物流服务中心、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冷链仓储配套中心等一批适铁临港产业项目正加速落地,临港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为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河北日报记者周洁)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