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贵州省首届红茶大会在黔西南州普安县举行。会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世界与中国红茶产销情况解析》显示,贵州红茶产量与出口均价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全省红茶总产量从4.8万吨增至9.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4.1%,高于全国红茶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总产值从22亿元跃升至50亿元,增长了1.27倍;亩均产值从3000元增至5000元,增幅66%;出口额从0.5亿美元增长至1.5亿美元,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

位于湄潭县永兴镇的中国茶海景区。
如今“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品牌理念正随产品远销海外。然而黔茶之美,不止来自自然的馈赠,它或许还凝结着遵义市湄潭县义泉万寿宫里育种图纸上的沙沙笔响,回响着茶农在桐子坡上培育茶种的沉稳脚步。这片茶叶承载的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抗战记忆和科研报国的艰辛历程。
时光回到1939年,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在湄潭创办了“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中央实验茶场”。

湄潭茶场场史馆(湄潭义泉万寿宫)。
“1939年,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浙江、福建、安徽、湖北等地相继失守。为恢复茶叶生产与出口,当时的国民政府选定西南地区的湄潭筹建中央实验茶场。”8月中旬,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可可给记者介绍:“同年9月8日,茶场筹建工作正式启动。1940年4月,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正式挂牌成立,由著名昆虫学家刘淦芝出任首任场长。”
就这样,40余位来自茶叶、昆虫、农艺、农经、森林、特作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应时代之召,越千山齐聚湄潭。他们的行囊里装着茶树标本与昆虫图鉴,更揣着让茶脉在战火中延续的使命。
“筹建初期,茶场急需连片土地。湄潭百姓毅然以祖茔换茶园。”罗可可馆长感慨道,在民众鼎力支持下,茶场先后收购校场坝千余亩土地,并将象山民众世代安葬祖先的500余亩坟山开垦为示范茶园,桐子坡则辟为全国茶树品种园。

湄潭茶场场史馆(湄潭义泉万寿宫)。
“那时制茶,既要与时间赛跑,又要同困难博弈。在艰苦条件下,刘淦芝场长带领大家潜心开展科研生产。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利用本地苔茶创制‘湄红’‘湄绿’等品牌茶叶。”罗可可馆长说,“当时红茶是主要出口品类。产品投产后,通过史迪威公路源源不断运出,换回了大量急需的枪支弹药,写就了‘一片叶子助抗战’的历史佳话。”
烽火岁月远去,茶香绵绵不断。1958年,湄潭茶场创立“黔红”品牌,汇聚全省红毛茶出口美、英、澳等十余国,为新中国换回宝贵外汇,延续了茶叶报国的情怀。
如今,一代代茶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这片曾被汗水与信念浇灌的土地上继续耕耘。“遵义红”品牌价值高达56.8亿元,跻身全国红茶前三强;“普安红”以32.5亿元首度进入全国前十;“黎平红”“雷山红”“石阡红”“太极古茶”等品牌协同并进。
茶叶,早已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座连接的桥。贵州红茶,正以崭新姿态,告诉世人:茶脉在这里从未中断,故事在这里不断更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玲龙永
编辑彭玲
二审谢佳杰
三审李枫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