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年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号召,提升公众海洋科学知识素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手海浪花”实践队正式成立,在山东省聊城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七彩假期”青少年海洋素养提升活动,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意课程,让内陆城市的孩子们完成从黄河沿岸的“身边之水”到辽阔大海的“蔚蓝之海”认知跃迁,在鲁西大地播撒向海而生的种子。

“牵手海浪花”实践队出征仪式合照。陆泽野供图
志愿火种:立足在地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架起陆海桥梁
实践队以聊城当地实际为出发点,将专业知识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搭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认知桥梁。
凌晨两点,实践队仍在调试“黄河泥沙沉降”实验装置。这个由志愿者尚一卓改良的教具,用分层亚克力盒模拟不同河段水文特征,让复杂地理知识直观易懂。“我们参考了海洋局科普手册,但必须找到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队长张方琛展示的备课笔记中,“黄河入海”示意图旁贴着队员实地考察位山灌区的照片。
为让课程贴近聊城实际,他们提前一周走访黄河聊城段沿岸五个村庄,收集300多张居民拍摄的黄河四季照片,转化为“我眼中的黄河”绘画课素材。“当孩子们画出自家附近河段时,眼里的光让我难忘”,志愿者孔艺霏在日记中写道。她设计的“江河对话”诗歌创作课,让孩子们用“黄河是海洋的快递员”等童趣比喻,连接内陆与海洋的想象。

管莹莹带领青少年做实验。张方琛供图
孔艺霏说:“技术不是目的,是要解决‘没见过海’的认知障碍。”图书馆馆长张慧评价:“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把远方拉近的智慧。

志愿者孔艺霏带领青少年展示作品。尚一卓供图
七彩课程:模块化教学,系统构建海洋认知体系
实践队借鉴“七彩假期”模块化设计理念,打造“赤橙黄绿青蓝紫”单元教学模式,助力孩子们系统构建海洋认知。
“走进海洋”主题周里,一年级学生陈诺操作“洋流实验”:一支滴管的红色液体滴入模拟海水的溶液,通过食用色素扩散轨迹理解海水运动原理。“比动画片里的海底世界更神奇!”他举着图画日记,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洋流”走向。

孙文康带领青少年做实验。张方琛供图
实践团队创新提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单元教学模式,分别对应黄河文化生态保护、海边生活体验、黄河三角洲沙盘模拟、“减塑pledge”环保承诺、淡水与海水鉴别、深海生物科普、海洋兴趣激发。

宋兵伟和青少年讨论垃圾分类知识。张方琛供图
“贝壳奇遇记”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志愿者从青岛带回的海洋贝壳,经孩子们创作变成贝壳风铃。“老师说它们都是‘水的孩子’,只是住的房子不一样”,一名孩子晃动风铃说,向海而生的梦想种子悄然种下。课程既延续“七彩假期”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传统,又聚焦海洋素养特色。

青少年展示风铃作品。孔艺霏供图
双向成长:聚焦素养培育,支教行动共促生命成长
实践队在支教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认知与实践能力,志愿者也收获成长,实现双向奔赴。
“五指承诺墙”是“海洋污染”课程的特色设计,贴满稚嫩笔迹:拇指写“不乱扔塑料瓶”,食指标注“分类投放垃圾”,其他三指记“参与净河活动”“告诉爸妈少用塑料袋”“保护黄河边的小草”。实践队强调科学认知与生命体验结合。一位家长反馈:“孩子现在看到塑料碎片就捡起来,说‘这是海龟的敌人’,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太珍贵了。”

孩子展示“五指承诺画”。张方琛供图
10天12场活动,200余人次参与,89%的青少年课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加,志愿者称之为“海洋给予的勇气”。来自大海的贝壳,见证着这场教育实践的温度——改良的实验装置、转化的黄河照片、创作的童趣诗歌,连接陆海,见证成长。“牵手海浪花”实践队的行动,不仅是成功的支教实践,更形成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团队以专业知识、创新方法和饱满热情,为青少年海洋素养提升提供示范。孔艺霏表示:“活动既服务青少年,也成就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走得更远。”未来,这种模式有望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内陆孩子了解、热爱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图/文:孔艺霏、张方琛)

“牵手海浪花”实践队活动合照。张方琛供图
责任编辑:赵家豪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