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执教育笔,各绘育人图丨济宁医学院教师用热爱浇灌学生成长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同执教育笔,各绘育人图丨济宁医学院教师用热爱浇灌学生成长


同执教育笔,各绘育人图丨济宁医学院教师用热爱浇灌学生成长

  2025-09-11 11:51:48     简体|繁體
http://nn-www.993113.com/1088480.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孔茜通讯员蒲丽娜

在济宁医学院有这样一群教育者,他们以青春守初心,用耐心纾解成长迷茫,凭智慧呵护求知火种。值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聚焦坚守教学一线、勇挑改革重担的优秀教师代表,记录他们以智慧与热忱照亮学子成才路,以扎实育人成果诠释“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马群:以教为耕,育出桃李芬芳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从教28年,济宁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师马群始终以“站好讲台、育好新人”为初心,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坚守、敢闯敢试的教学改革魄力、德润桃李的师者情怀,摘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成为师生眼中“把心种在课堂里”的好老师。

1997年9月,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马群,怀揣着对医学教育的热忱走进济宁医学院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师,第一责任是上课,课堂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28年未曾动摇的行动指南。

在学生眼里,马群的课堂从不是“单向输出”的枯燥讲台。他善用临床案例拉近距离,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疑释惑;分析疾病机制时,他引入真实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推演。轻松活泼的氛围里,“大胆质疑、放开讨论”成了常态,不少学生说:“马老师的课,让我们真正懂了‘医学不只是知识,更是温度’。”

“医学知识更新太快,教法不跟上,学生就跟不上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变化,马群从不做“守成者”。他带领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啃下“大班教学改革”硬骨头,将小组教学引入课堂,创建“以团队为中心的大班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研”;又紧跟智慧教学趋势,用移动终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区分“易学知识线上自主学、难点知识线下深度讨”,硬生生构建起“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改革的成效藏在一连串成果里:3项山东省教改项目、20余篇教研论文、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沉甸甸的收获,印证着他“让教学永远新鲜”的追求。

传承是师者的情怀。多年来,他更愿将经验化作“共享资源”,在校内外多次开展教学培训和讲座,从教学设计到数字资源建设倾囊相授,帮青年教师破解“备课难”“互动弱”等困惑,助力一批批青年教师在讲台上站稳脚跟、焕发精彩。

朱民强:以研为犁,播撒思想星火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尺,也是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民强的行动指南。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班主任,他扎根讲台十余载,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以教学改革激活课堂活力,以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用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书写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答卷。

2015年,朱民强从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调任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此与高校思政课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讲台虽小,却装着他对“终身学习”的坚守——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他始终把“思想与时俱进、业务强人一筹”当作基本要求,课下埋首文献、追踪理论前沿,课上把透彻的理论讲得鲜活,让学生在道理中见信仰、在思辨中明方向。

“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得跟着时代走、贴着学生走。”这是朱民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常年深耕教学改革,牵头推进数字课程建设时,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各环节。2022年创办的“马道功成”微信公众号,更是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送原创文章、思政短视频和教学成果,成了学生爱读爱看的“网络思政课堂”。2023年,他申报的“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效性研究”获批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让“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探索有了更扎实的学术支撑。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他充分利用济宁市红色文化资源,申报的“弘扬王杰精神夺取战疫胜利”获批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并创作了“弘扬王杰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作品,荣获山东省第四届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教师组三等奖。

学术研究上他同样深耕不辍,出版《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研究》3部学术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论坛》《中国教育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相关学术成果还先后斩获山东省高校“精品党课”二等奖、山东省“同城大课堂”系列活动优秀奖、济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及统战调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25年8月荣获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双百工程”人选,用“研用结合”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郭岩:以创为刃,厚植教学沃土

在济宁医学院校园里,有这样一位“红烛”教师,她扎根讲台22载,见证学校从理念深化到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跨越;以“教书育人”为使命,将设计思维融入医学课堂,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成为国家级标杆;用“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信念,照亮莘莘学子求学路。她就是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郭岩教授。

“教室门后面,是几十位同学渴求知识的目光。”2003年留校任教时,面对朋友“当老师辛苦,为何坚持”的疑问,郭岩的回答朴素却坚定。这束目光,成了她22年教学生涯的初心坐标。

在她心中,教育是需要情怀的事业。2019年,学校《设计思维创新训练营》让她灵光一闪:“能不能把设计思维融入医学课程?”这个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成了课程改革的起点。此后十几个学期,她带着团队一遍遍打磨,为让新生直观理解人体微细结构与胚胎发生,深挖学科思政元素,策划“创意组胚大赛”,让枯燥知识点变成学生手中的创意作品。如今,这门课已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智慧树网全国精品课。

“教学就是学术。”这是郭岩常挂在嘴边的话。围绕设计思维与医学教育融合,她牵头获批14项教研及科研项目,发表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论文16篇,主编或参编10余部教材;带领团队在校内举办40余次创新推广活动,覆盖11个兄弟学院、29个教研室,获得全国青教赛省赛一等奖,让创新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并将教学成果分享至设计思维发源地斯坦福大学。

这些年,从课程设计到学科建设,从团队打磨到学生指导,她的日程表总排得满满当当。同事说“郭岩像个永动机”,她却笑言:“看着课程从‘纸上构想’成了国家级标杆,看着学生从懵懂新生变成专业能手,再累也值得。”

如今,她仍常站在通往教室的走廊上,看学生们携书匆匆走过,像22年前初来时那样。“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们用爱点燃希望,用智慧照亮未来。”她总说自己只是做了教师该做的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孟阳:以行筑基,铺就成才通途

“老师,遇到您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这句来自毕业生的哽咽感言,是济宁医学院医学影像与检验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孟阳,十三年育人路上常遇的温暖。这位扎根学生工作一线的党员、理学硕士,仍在办公室梳理着新生帮扶台账——她的案头总堆着学生的简历、周记,抽屉里锁着学生们的成长故事,而“用心用情护佑每颗星”,正是她写给教师节的最美答卷。

2012年踏上辅导员岗位时,孟阳便把“滋养心灵”刻进工作准则。家境困难、双亲早逝的学生李彤(化名)初入大学时,敏感得像株蜷缩的幼苗,孟阳看在眼里,悄悄为她对接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并时常陪她聊天,从专业课笔记讲到未来规划。“是您给了我温暖和目标,真心感谢您。”毕业那天,学生话语里满是被照亮的温暖。

这样的故事在孟阳工作中成了常态:凌晨3点,她守在急诊室外紧握急性胃穿孔学生的手,直到手术灯灭才敢松口气;面对在转专业路口摇摆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王斌(化名),她翻出近五年行业报告,陪他做职业测评,最终帮他锚定方向。

“就业是学生的‘人生大事’,得从入学就攥紧线索。”每年毕业季,孟阳的身影总在招聘会、宿舍、就业咨询室间连轴转。她总是会化身政策“讲解员”、简历“指导员”、排忧解难的“疏导员”,为就业受阻学生建立“一人一策”帮扶台账,单独推送招聘信息、对接企业HR。

为拓宽就业路,她带着团队“走出去”访企拓岗,“请进来”邀企事业单位开讲座,还在人民保险公司济宁分公司建起学校首个校外“青鸟驿站”,让学生实地见习、提前对接岗位。从大一班会的“职业规划启蒙”到毕业前的“签约护航”,她织密的服务网也结出了亮眼果实,指导的学生中,1000余名学生成长成才,160余人考上研究生,其中50余人更是走进北大、山大等名校。

“看着他们从懵懂到笃定,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孟阳这样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她以行动为基,用真心铺路,始终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做那个稳稳托举的人。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