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韵华庭小区里,杂草丛生的边角地经过打理,变成环境优美的休闲角。(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应洁)业主对小区物业服务不满意,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则抱怨物业缴费率不足,成本上涨,运营“入不敷出”导致服务品质下降——在一些老小区,类似的“僵持困境”并不少见。部分小区还因为业委会未成立或运行失效,缺乏有力的管事主体,使小区陷入失管失序状态。
这样的治理难题,也曾在集美区杏林街道宁宝社区一个交房近20年的小区——“海韵华庭”上演。不过,经过近2年的摸索实践,海韵华庭小区如今已经大变样。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海韵华庭小区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业主自治+物业顾问’”的新路子,为全市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海韵华庭小区为样板,近年来,集美区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居民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微征集、微协商等“五微”治理活动,精准直击基层治理中出现的行政依赖、自治空转、执行乏力等“痛点”,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可行的新路径。
动员热心人挑重担激发小区自治活力
环境干净整洁,草木葱茏成荫,老人在绿荫下的石桌上聊天下棋,孩子们在绿地旁嬉戏玩耍……走进海韵华庭小区,惬意舒适的生活烟火气扑面而来。这个曾陷入治理困局的小区,如今处处透着生机与和谐,与几年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005年,海韵华庭小区交房。第一届业委会届满后,由于多种原因,2次换届选举失败,由于没有业委会,修缮需要动用公维金无人作主,业主不满导致物业缴费率偏低。小区失管失修出现杂草丛生、蚊虫滋生、老鼠泛滥等问题,业主投诉的声音相当强烈。”挂钩该小区的宁宝社区党委副书记林伟旋说。
社区党委深知,要解决海韵华庭小区的问题,关键在于尽快成立业委会,而“关键的关键”在于找到有公心、有热情、有能力的“热心人”。为此,社区党委从小区里的党员名单入手,开启了“口碑调查”行动,寻找合适人选。
社区党委建立“两委”包联小区和网格驻点制度,通过入户走访和与物业企业、楼栋小组长、文体骨干等互动交流,从小区党员和退休的公职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现、识别那些乐于助人、处事公正的热心业主,建立起“热心人”信息库。
退休教师、老党员傅智勇首先进入“候选名单”。“傅老师热心、有公心,小区里很多居民认识他,也尊敬他。”林伟旋说。为了请傅老师“出山”,宁宝社区党委书记等人“三顾茅庐”,最终说动傅智勇参加业委会竞选。退休的工程公司老总陈炳虎、有财务管理经验的黄勇士、老法官钟金庆等多位“热心人”也参与进来。
为了提升他们的“能见度”和“可信度”,社区党委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便民服务、志愿服务、邻里节进小区等活动,让更多业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成立新一届业委会,得益于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发现、动员‘热心人’参与小区自治。”林伟旋说。
探索物业顾问制实现灵活聘用绩效激励
“新业委会刚成立,原有物业公司就抛来难题,他们提出小区物业费标准太低,如果不涨物业费,物业公司无法保本,合同到期就要撤出。”甫一就任,海韵华庭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傅智勇就遇到“硬骨头”。
海韵华庭小区不算大,只有5栋楼、225户,不过,要提出一个让每个居民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着实不易。此前,物业公司就与居民常因“钱怎么花”产生纠纷,小区公维金长期“趴”在账上无人敢动,与此同时,多个急需用钱的修缮工程迟迟无法启动。
既不能涨物业费,又不能让小区失去日常管理——为了答好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考卷”,社区党委会同业委会集思广益,多次研究探讨。“小区物业费每平方米从0.8元到1.1元不等,此前业委会也想过引进其他物业公司,但经过询价,竟然没有一家物业公司愿意接手。”傅智勇说。经过反复对比研究和考察,业委会提出“自治+物业顾问制”方案,最终,88.9%的业主投票选择了这一方案。
在“物业顾问制”模式下,小区物业费存入业委会账户,由业委会作为主体,聘任一位熟悉小区情况的原物业公司负责人担任“物业顾问”,同时与若干名保安、保洁员、水电工等签订劳务合同,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灵活聘用。业委会为他们购买了意外险,还定期对物业工作进行考核、设立奖励机制,调动物业服务人员积极性,破解此前物业公司“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的局面。
“为了让业主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每笔支出、无论金额大小,我们都做到财务透明、张榜公示,不仅在楼道里张贴,还要发到小区业主微信群。”傅智勇说。此外,业委会主动提议设立“监督小组”,重点监督业委会的财务支出。该小区还率先引入审计,规范业委会的财务管理,让业主们心服口服。
除了创新实行“物业顾问制”,业委会成员还带头动手扮靓家园:有工程施工经验的业委会成员,免费为小区设计改造施工图、捐赠建筑材料;业委会班子利用闲暇时间挽起袖子清理下水道、整理草丛、铺设鹅卵石,精打细算减少施工费用;小区要采购帐篷、户外桌椅,业委会带着物业顾问货比三家,最终在淘宝网店下单……对于业主呼声最高的楼梯墙面脱落问题,业委会为了节约成本,发动懂装修的业委会成员带着大家买材料、动手干。两个多月后,小区只花了不到市场价一半的费用,就完成了墙面改造。
半年下来,业委会完成了18项改造,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此外,海韵华庭还通过重新梳理闲置地块、增设路面停车位,在公共区域引入快递柜、电梯广告等方式“开源”,每年增加小区收入近5万元。2024年,小区实现公共收益12万元,全部用于化粪池清理、路灯更换等环境、硬件设施的整治提升工作。
激活能人效应让更多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杂草丛生的边角地经过打理,变成环境优美的休闲角;将分散布设的快递柜、饮用水购买机、垃圾屋等调整为并排布置,方便居民“下楼一趟、办多件事”;逐一检查小区路灯,损坏不亮的全部换新……新业委会带来的种种改变,大家都看在眼里。“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真是‘旧貌换新大不同’!”居民林江龙感慨。
一件件具体实事,也“以心换心”得到了居民的行动支持:一位原本持质疑态度的业主,拍下短视频在业主微信群为业委会点赞;曾经的“硬茬”业主积极参与小区自治,牵头制定《业主群管理办法》;小区绿化预算有限,在业委会倡议下,业主们纷纷把自家的绿植、花盆捐出来,装点公共绿地……
为了解决小区运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居民们积极响应业委会倡议,自筹经费将一处架空层改建为乒乓球健身活动室,至少有几十位居民自发捐款,还有居民捐赠了空调、跑步机等设备。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片天”——在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居民等各方的努力下,海韵华庭小区摸索了一条“党建引领、业主参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互评、成果共享”的创新实践之路,成为集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缩影。
“海韵华庭小区自治的经验核心在于社区党组织有限介入识别、动员‘热心人’,培育建强业委会,多维度赋能有效支持业委会履职。未来我们要在每个小区发现、挖掘更多这样的党员、‘热心人’引领小区自治。此外,还要发挥好组织优势,全心全意为‘热心人’提供信心支持和智囊协助,让他们面对不理解、争议和困难时有一个坚强后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集美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
接下来,集美区将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联席机制功能,深入挖掘高校、企业、“双报到”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等力量,梳理形成资源清单,适时开展“热心人”评选活动,并通过组织体系支持、服务资源支持、治理经验支持、激励机制支持等方式,协助业委会、“热心人”解决疑难问题,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治理共同体”,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下小区自治的“集美模式”,为更多小区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