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人民医院张福志: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岚山区人民医院张福志: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


岚山区人民医院张福志: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

  2025-09-19 00:57:24     简体|繁體
http://nn-www.993113.com/1089542.html

记者徐艳通讯员徐晓剑

一位好医生,应该有哪些藏在细节里的担当呢?

不常出现在患者病床前,却手握决定治疗方向的“金标准”;办公室里没有锦旗满墙的荣光,却藏着无数家庭重获希望的故事。

他,就是岚山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福志,一位扎根基层十八年的共产党员。

时序轮替,他用96000余份“零误诊”报告,在方寸切片间书写着医生的职责与初心。

“死磕”误差:96000份报告里的“零容错”信仰

2008年,刚从滨州医学院毕业的张福志回到家乡。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两间旧屋、一台老式显微镜、两名职工,连乡亲们想做一份权威病理诊断,都得辗转几十公里去上级医院。

“必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拿到精准的病理判定!”这句承诺,成了他十八年不变的坚守。

病理诊断是场与微观世界的博弈,一个细胞的误判,可能改写患者的一生。为了守住“零误诊”的底线,张福志把自己活成了“医院的时钟”:每天清晨6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他的办公室灯光已亮起——他逐份复核前一天的报告,在显微镜下反复甄别每一处可疑细胞;办公室角落的折叠床和方便面箱,是他无数个深夜的“战友”。2016年,为确诊一例罕见软组织肿瘤,他连续三天吃住在科室,查阅上百篇中外文献,制作数十张切片比对,最终为患者抢下治疗先机。主刀医生后来感慨:“老张的报告,就是手术台上的‘导航图’,从来没偏过方向。”

而像这样的“死磕”,成了他的日常。2020年,一份基层卫生院送来的宫颈切片初诊为“炎症”,但张福志总觉得细胞形态有异样。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下午,翻图谱、查文献,最终推翻初诊,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让患者提前五年干预治疗。

“对于我们是万分之一的工作,对病人却是百分之百的人生。”这句话,张福志常挂在嘴边,也刻进了每一份报告的签名里。

十八年过去,他签发的96000份报告,始终保持“零误诊”,准确率稳居99.5%以上,成了临床医生最信赖的“定盘星”。

生死时速:手术台后的“30分钟守护者”

病理科不只有慢工出细活的严谨,更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术中冰冻快速诊断”是病理医生的“极限挑战”——医生切下病灶后,必须在30分钟内判断良恶性,直接决定手术是否需要扩大范围。

十八年来,张福志参与了4000多台这样的手术,从未延迟。

最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如注的深夜。医院接到一位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的年轻患者,术中妇产科医生发现卵巢有可疑肿物,紧急呼叫病理科。已下班回家的张福志接到电话,抓起外套就冲进雨里,顶风冒雨跑到医院时,浑身早已湿透。

他来不及擦汗,立刻投入工作:处理标本、切片、染色、阅片,手指在显微镜与报告间快速穿梭。20分钟后,“良性病变,可保留卵巢”的报告送出,不仅救了患者的命,更留住了她当母亲的希望。康复后,患者送来的锦旗上写着“慧眼辨善恶,仁心护周全”——这十个字,正是他无数次与死神竞速的缩影。

2022年台风“梅花”过境时,道路被淹、树木倒伏,张福志担心值班同事遇到疑难病例,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医院,浑身泥泞地出现在科室门口,第一句话却是“有没有紧急标本?”

对他而言,患者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哪怕风雨阻隔,哪怕节日团圆,十八个春节,他多次留在医院值班,错过与家人的年夜饭,“我守住这里,就能让更多家庭安心团圆。”

正是这份朴素的想法,支撑着他在无数个紧急时刻挺身而出。

薪火相传:从“一人强”到“全域强”的拓荒者

“一个人的‘零误诊’不够,要让整个岚山区的病理诊断都靠谱。”张福志深知,基层医疗的短板在于资源,希望在于团队。刚接手病理科时,他既当主任又当老师,手把手带教两名年轻职工,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2019年,作为青岛大学医疗集团选派的优秀业务骨干,他代表医院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系统学习了前沿的分子病理技术。学成归国后,他没有将技术“束之高阁”,而是一次次的到临床进行调研,反复的进行陈述论证。终于,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科室引进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将常见癌诊断准确率提升数十个百分点。

更大的突破,来自于岚山区紧密型医共体平台下的病理诊断中心。依托诊断中心的医疗资源整合,以及数字化病理远程会诊平台的搭建,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采集标本后,切片图像能实时传送到岚山区人民医院,最快30分钟就能出具诊断报告。而张福志就一直负责着整个病理诊断中心的运转工作。

“以前村民做个病理,得往区里跑两三趟,现在在镇上就能等结果。”三年来,这个平台为患者节省费用近百万元,“标本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从口号变成了现实。病理科,曾经一直是区里的“薄弱学科”。而今,年均诊断量超8000例,成了区域病理诊断的权威中心。

对于年轻医生,张福志更是倾尽心血,全力做好“传帮带”。他不定期购买专业书籍送给科室年轻人,利用休息时间组织业务学习;中秋佳节,他把外地的医生请到家里吃饭,一起探讨工作经验;更难得的是,他耗时数年整理了300万字的病理学习资料,在“华夏病理网”义务授课120余场,惠及数万名基层同行——“基层病理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他常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零误诊”的信仰一代代的传下去。

十八年光阴,张福志把青春熬成了坚守,把平凡淬炼成了传奇。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是医院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那一盏;他的显微镜下,依然续写着“医生的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成绩最有说服力——主持完成市级科研课题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在线上、线下病理会议上作大会发言;2021年,他在代表山东省病理行业最高水平的“山东省病理质控诊断技能大赛”中,以97.5分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一等奖,成为基层医生的杰出代表。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严谨;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张福志用十八年的行动证明:所谓“最美健康卫士”,就是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件事做到极致,把每个患者的希望,都守护成现实。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