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沟遗址印证红山文化“西南扩展”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郑家沟遗址印证红山文化“西南扩展”


郑家沟遗址印证红山文化“西南扩展”

  2025-09-24 12:22:25     简体|繁體
http://nn-www.993113.com/1090804.html

以“冀西北视角”追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郑家沟遗址印证红山文化“西南扩展”

9月上旬,“探寻万年文化共鉴文明辉光”——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交流活动在张家口举办。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获广泛关注。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以独特的玉器文明、复杂的祭祀体系和高度社会化的聚落结构著称,其祭坛、积石冢、玉礼器等遗存不断刷新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作为首次在远离红山文化核心区域的冀西北地区发现并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宣化郑家沟遗址有哪些不寻常的发现?为什么说它将红山文化“西南扩展”推向实证,并以“冀西北视角”追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9月9日,考古工作者介绍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发掘成果。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首次在冀西北发现红山文化积石冢群

“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布局规整,绝不是普通聚落的墓地。”抵达张家口市宣化区郑家沟村西高地后,郑家沟遗址考古发掘执行领队龚湛清指着眼前巨大的土石堆对记者说。

郑家沟遗址,2021年10月被发现,其东北为燕山山脉,西为阴山山脉,东南为太行山脉,处于“三山两河”交汇的丘陵地带。近年,河北考古工作者对一号积石冢进行了发掘,在冢内发现三层石砌护墙与三级土台、80余座墓葬及170余处祭祀遗迹,出土玉器、彩陶、蚌饰等400余件(套)。

记者沿山而上,直面高大的土石堆,也就是“冢”。石块密布于冢上,自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一号积石冢营建考究——三级土台逐级升高,外围以石块砌筑护墙,内部划分为墓葬区与祭祀区,显示出明确的规划性、等级制度和组织能力。”龚湛清指着眼前区域说,墓葬区以石棺墓、石匣墓为主,多采用二次葬,随葬品中天河石、蚌饰、螺饰等组合很有特色。

目前,国内外权威实验室的碳十四测年显示,一号积石冢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间,基本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并越过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下限。对出土彩陶、玉器等器物的类型学分析表明,郑家沟这类遗存既保留了红山文化典型元素,如玦形玉龙、三联璧等器型,又兼具本地特色,如天河石饰、蚌珠等。该遗址的发现反映出距今5000年前后,在辽西至冀西北地区红山社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社会变革,表明红山社会文明进程的复杂性。

“红山文化晚期人群为何在辽西地区突然消失?迁徙到了何处?郑家沟遗址为此提供了关键线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红山文化是发端于中国东北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得名,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滦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流域。近年,在张家口地区发现大量红山文化积石冢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望彻底改写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的认知。其中,郑家沟遗址是在冀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积石冢群,遗址内涵十分丰富。

■印证红山文化“西南扩展”路径

“华山玫瑰燕山龙”。“龙”和“花(华)”,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中最重要的两个徽标。其中,以“龙”为代表的,就是红山文化。郑家沟遗址的发掘,有何重要意义?

采访中,有考古学者表示,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而此前的河北一直没有发现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址。譬如,20世纪80年代,在唐山市迁西县发现西寨遗址,有与红山文化祭坛类似的祭祀遗址,这是冀东地区滦河流域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95年,在张家口市阳原县发现姜家梁遗址出土一件随葬的玉猪龙,其玉质和造型与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相同,反映出冀西北地区与辽西红山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西寨遗址年代早于红山文化,姜家梁墓地又晚于红山文化。

“河北的红山文化基因很早便显露端倪,而郑家沟遗址又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部分学者认为,或可称之为‘红山文化郑家沟类型’。”龚湛清说,该遗址的发现将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向西南推进数百公里,填补了红山文化在冀西北地区的空白。

另一个重要突破是证明冀西北地区是红山晚期人群核心活动区。

“在一处不大的区域,集中出现这么多积石冢,意义非凡。”张文瑞解释道,祭祀中心往往意味着文化中心,其高等级玉礼器与复杂祭祀体系,反映了早期国家文明的制度化演进。出现在山顶的积石冢属于规模较大工程,意味着有足够的食物且能有效组织管理,这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古国”阶段。发现的高等级墓葬体系、礼仪制度等,为“红山古国”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年在张家口地区陆续发现300多处红山文化时期遗存。其中,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是发现的259座积石冢之一。这些发现为全面认识、了解、研究、阐释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资料,证实了红山文化“由东北向西南”的扩散趋势,表明冀西北是红山晚期人群活动的核心区域。

■追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982年秋,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站在蔚县三关遗址的黄土坡上,凝视着出土的彩陶片,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论断——“张家口地区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这一观点,被写入《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他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纳入中华文明起源的六大区系之一,强调这里既是红山文化的辐射区,也是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前沿。

如今郑家沟遗址的发现,无疑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新内涵,不仅刷新了红山文化时空边界,更揭示了文化交融的深层逻辑。

“郑家沟遗址文化面貌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复杂。”龚湛清告诉记者,经仔细对比辽西、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物,发现郑家沟遗址出土玉器与红山玉器并非完全一致,尤其陶器与红山文化有较大差别,更接近赤城七里河遗存与阳原、涿鹿、蔚县一带发现的雪山一期遗存。而后两者则是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晚期两种主要的本土文化。如今,结合诸多考古信息可描绘出一幅远古文明融合图景——

在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从辽西、赤峰向西南迁徙到张家口,先后和张家口本土文化相遇相融。张家口本土文化先民受红山文化先民影响,融入红山文化先民的祭祀活动中……郑家沟遗址积石冢不是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存,而是多元文化融合后出现的新类型。

在交流会和实地探访中,国内诸多考古学者对郑家沟遗址考古项目取得重要发现和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认为该遗址为探索红山文化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从“三岔口”论断到“冀西北视角”,河北北部的考古发现推动相关研究走向“红山文明谱系构建”,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