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AI变成好用的教学搭子? 思明教育深度思考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如何把AI变成好用的教学搭子? 思明教育深度思考


如何把AI变成好用的教学搭子? 思明教育深度思考

  2025-10-15 14:10:55     简体|繁體
http://nn-www.993113.com/1093987.html

越来越多思明区学校的课堂引入AI新搭档。图为体育课上使用的“智慧精灵”,能收集运动负荷等。

开学时,学校用机器狗帮新生搬运物品。(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思明区探索让老师从教育智能体的“使用者”升级到“智造者”的方法。图为小学生感受神奇的智能技术。

教育智能体

是学校定制版的豆包或者DeepSeek,相当于是学生的学习搭子。

“教联体”模式

这种由学校团队主导、专家引领、企业支持的模式,是思明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

思明教育“智造”探索

好的教育智能体的“见识”,其实是教育者“喂”出来的。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佘峥通讯员黄丽虹图/思明区教育局提供(除署名外))高旖旎是会展南小学语文老师,在看到低段孩子分不清类似“土”和“士”形近字时,她和同事向AI(人工智能)寻求帮助,研发一个专门帮助孩子分清形近字的AI智能体。

刘耀斌是民立二小体育老师,跳远课后,学生跟他探讨动作精确度,他受此启发,在体育课引入人工智能,设计一款智能体,能精准地分解学生动作,告诉他们哪一个动作需要改进,才能拿到高分。

这些是思明教育探索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一些缩影。在许多人还在研究如何将豆包、DeepSeek等引入课堂时,思明区又先走了一步——该区中小学老师已经从教育智能体的“使用者”,升级到“智造者”,相当于为学校引入学习工作的搭子,来帮助学生更轻松学习、老师更好备课以及学校更高效管理。

近日,思明区AI教育领航者“智造”工坊培训展演活动举行,就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活动由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厦门智慧思明数据有限公司(简称“智慧思明”)协办,300个思明区原创教育智能体集体比拼。这些智能体都是思明区的中小学老师针对某一教学或者学校管理需求而研发的。

这一展演活动还显示,思明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又升级了。

思明区教育局说,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开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快进模式,发挥教育数字化优势,最终是为了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造有解

人工智能进课堂没那么简单

存在“两难”:不精准、不好用

越来越多学校将豆包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但是,这类大模型技术在中小学应用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存在“两难”——首先是不精准,大模型不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其次是不好用,因为对技术的陌生及缺乏针对性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训练大模型用于自己的教学。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智能体的“见识”,其实是教育者“喂”出来的。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应陶陶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问豆包,某某小学有几间电脑室、有几位心理教师等问题,它可能会“胡说八道”——因为大模型技术太“泛”,无法准确地落到学校的某一个具体的点上。

上月举行的思明区AI教育领航者“智造”工坊培训展演活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大白话说,它要教老师研发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某一问题的教育智能体。

什么叫教育智能体?当你为智能体设定一个目标时,它能够基于此目标帮助学生达成。例如,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科而言,智能体是一种模拟苏格拉底问答式、启发式的互动方法,它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这道题目。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郑雅芬说,培训展演活动要教会老师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技术和学校资源,装进一个个细微的、在特定教育场景下使用的智能体,为师生教与学提供实时、个性化、启发式服务。

也就是说,“教育智能体”是学校定制版的豆包或者DeepSeek,相当于是学生的学习搭子。

智研有方

每个学校都有“五人小组”

用团队力量研发学校需要的智能体

思明区AI教育领航者“智造”工坊培训展演活动覆盖思明区所有中小学,它要求每校要组成五人小组,这五人中,必须有一位校级领导或中层领导,还要有骨干教师。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能靠老师单枪匹马,只有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让学校“智学”的氛围更浓厚。

活动相当于培训、研发、比赛一条龙。思明区教育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引导教师通过分析成熟产品快速掌握人机协同开发方法,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研发学校需要的智能体。更重要的是,每支团队要研发的教育智能体,都是针对教育教学或是学校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研发。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叶瑞碧认为,这种学校团队主导、专家引领、企业支持的“教联体”模式,已成为思明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

智学有数

半个月研发教育智能体超300个

将AI技术融入教学增加个性化学习可能性

为期半个月的展演活动,“诞生”了300多个教育智能体,经过专家和大众评审团,PK出15个优秀项目,涵盖了教学、学习、评价、管理、科研和育人等多个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认为,这些作品不仅是思明区在智能教育领域创新实践的生动体现,也印证了教师们将AI技术融入教学、解决教育难题的扎实能力。

高旖旎所在的会展南小学是获奖代表。高旖旎是语文老师,她的团队要让智能体解决的问题是:帮助低年级孩子分清诸如“土”和“士”这样的形近字。老师们把小学一年级所有形近字扔进智能体,加入插件。

高旖旎说,我们已经将这个“学伴”引入课堂,当孩子分不清形近字时,只要用形近字组个句子,智能体会将句子转换为图片,孩子们可以通过图片加深对字的印象。不仅如此,智能体还会生成测试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厦门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的“错题研习应用”,能一眼看穿错题根源,还能“对症下药”推送专属练习题。

思北小学的AI智能体“百变思思”,是小学的“AI心理医生”,有心事的孩子可以和“百变思思”聊天,获得帮助,还可以检测自己的心情。它不同于市面上的AI心理老师,它是思北小学版——基础数据来自于学校心理老师积累的咨询案例。也就是说,学校版的AI心理医生更有针对性。

在经过半个月集训后,老师们的思路被打开了,譬如说,既然可以研发学习形近字的智能体,那么,也可以建立诸如帮助学生掌握成语、预习课文等的智能体。高旖旎举了一个例子,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叫《香港,璀璨的明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去过香港,我们可以让智能体生成图像,帮助孩子感受香港美景,从而更理解课文。

郑雅芬说,很多人认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老师会更加清闲,这是误解。事实是,AI要做的是成为知识传递的“加速器”,让教师能更专注于创造力与人格培养。

更重要的是,AI赋能教育教学后,增加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叶瑞碧说,最好的教育是一对一教育,高度个性化。但是,因为教育成本的关系,这不可能实现,有了AI技术,也许就能实现——在AI智能体的帮助下,能够有更多师生一对一的教育场景,教师借助智能体,即便在大规模教学中,也能“看见每一个学生”,智能体可实时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任务进度与认知路径,并利用“天赋探照灯”,精准捕捉学生一闪而过的创意火花。

佘峥说事

课堂来了新搭档

●佘峥

最近,李白“太忙了”——很多学校都在引入李白“数字人”,让学生和“他”对话。

不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复活李白”只是牛刀小试。

“李白”的忙碌,反映一个现实:大家都在说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要怎么赋能教育,很多人心里还没数。

在这方面,思明教育率先做了有益探索——思明的中小学已经从了解身边的AI,进化到人机协同的创作,再到探索生成式AI智能体。

应该可以说,思明区走出一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特色之路,至少有两个亮点。

首先是接地气。今年春节,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火了,春季开学,思明区把校(园)长论坛——“鼓浪屿教育大讲堂”的主题,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培训”。

这一论坛,有别于高大上的专家讲座,更像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小白培训班”,思明区教育局邀请专家,从这些大数据模型下载说起,介绍它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如何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情研判、学术研究全过程。论坛还邀请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玩得很溜的老师,一五一十介绍他们是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例如作文批改,阅读等等。

在论坛推动下,上学期,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思明区已经探索出跨越各学段、各学科、各角色的“无边界共同体”模式。这里有个背景,老师们面临引入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是:学科老师不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而信息技术老师不知道学科老师有什么需求。

在思明区,越来越多学校组成“无边界共同体”,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语文老师开公开课,这位老师需要找信息老师一起备课,看看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上月举行的思明区AI教育领航者“智造”工坊培训展演活动,则显示思明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已经初步建立。

这从展演活动的几方面构成就可见一斑。首先,思明区要求各校要组队参加,而且,必须有学校领导或中层参加,有人说,这是为了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则认为,这其实是改变领导的观念——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深化,校领导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培训,而是要思考学校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育智能体。

其次,展演活动不是教育部门的闭门造车,还邀请高校和科技公司——厦门智慧思明数据有限公司参与,高校专家除了手把手教大家研发智能体,更重要的是,诸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智慧思明负责现场和线上解答老师的技术问题,为他们扫清技术障碍。

之所以是区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指的是这几方共生共长——专家有理论会操作,但是,他们对技术如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科技公司有技术,但他们不熟悉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落实到教育场景中。

智慧思明的一位技术人员说,通过此次活动,他发现,AI要真正落地课堂,必须由有人工智能素养的老师结合日常工作场景,亲自动手设计智能体,这样的教育智能体才有活力。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说,我们从探索中悟出一个道理:学校不是要培养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而是要培养会技术的教育者。

思明区教育局说,我们正朝着我们想建立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前进。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