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陈婷)盖新房,向来是咱农村乡亲们开启幸福生活的大喜事。可要是不幸遭遇施工纠纷,这好事也会变成“烦心事”。在农村建房施工过程中,因合同约定不明、施工质量、劳务报酬、人身损害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数量逐年递增。
为有效预防和化解农村建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增强乡亲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让其明明白白建房、安安心心入住。近日,七星关区人民法院吉场人民法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普法干警走进层台镇,面向村民、施工方代表及基层干部,举办了一场以“聚焦农房建设安全司法服务护航民生”为主题的普法宣讲活动。

普法现场,法官将“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土话”,摒弃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只讲实实在在的“大实话”,并结合近年来审理的真实案例,围绕农村建房中最易“踩坑”的几个方面展开宣讲。
“契约”为先立字为据
建房过程中,一份权责明晰的书面施工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护身符”。法官详尽地阐释了合同里关于价格、工期、质量、安全等关键条款,同时提醒村民绝不能仅以“口头约定”来敷衍了事。
“资质”为要安全是底线
在农村建房,广大群众不清楚施工方资质的重要性,特别是超过二层或面积超过300平方米自建房,选择无资质的施工队,无异于埋下“定时炸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房主可能会因选任不当而承担法律责任。
邻里以“和”为贵需悉心兼顾
法官结合法庭审理的具体案例,深入解析了建房过程中常见的通风、采光、排水等相邻权纠纷问题,引导村民在建房之前主动与邻居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因“一墙之地”的小事伤害邻里之间的和气。
需强化“证据”意识
法官多次提醒,建房过程中要增强证据意识,妥善保存合同、票据、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关键证据,达成“开工有合同、过程有记录、付款有凭证”的状态,为潜在纠纷留存有力证据。
此次普法活动如同一次“精准排雷”,旨在让乡村建房真正做到“建”之有法、“筑”之有序、“住”得舒心。全程宣讲内容翔实、语言质朴,法官的讲解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使群众曾经困扰的农村建房施工纠纷问题如今“心中有数”了,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为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审:韩春华
二审:张扬
三审:马本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