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终审决赛在长沙、重庆、上海等地陆续落下帷幕,西安科技大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斩获12项国家级荣誉,其中全国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3项。获特等奖数量并列全国第23名,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43名,省属高校第1,全省第2,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



3件全国特等奖项目分别是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岩境智析——深部煤岩全周期损伤演化的时空多维智能解析平台》《智矿谛听——基于多模态时空信息感知融合的深部煤岩灾变透明解译与智能预警系统》(青年科技人才赛道)、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仿真软件内核DAE求解技术研究》。
自今年5月份比赛启动以来,学校积极组织动员,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积极落实,结合企业难题方向,主动对接各学院,搭建团队与企业、技术与榜题的桥梁,聚焦核心技术,全方位、深层次强化项目质量。各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准分类企业选题,形成教授牵头、本硕博学生联动的组队形式。各团队针对企业最迫切的科研难题主动“揭榜”,精准破题,紧扣产业前沿,突出科技创新。
从“1”到“12”的“跃迁式”成果增长,学校将“挑战杯”作为引领青年科技创新的战略抓手,充分激发青年师生的第一主体活力,搭建好师生共创、学科交叉、科创融汇、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深化“一院一赛”的制度保障,将科创育人融入到学生教育中。一是重视科创氛围营造。开设了“追光计划”大学生科创经验分享会50余场,依托“传帮带”机制,让本硕博团队之间形成了“软连接”,优化学生创赛团队结构。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科创成果展,让科技作品在校园生活中“热辣滚烫”。二是重视基层实践调研。基于“实地调研-发现问题-构思课题-解决难题”的逻辑,在企业生产线上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利用社会实践和“揭榜挂帅”竞赛,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能够转化为科技竞赛的选题,推动产业与教育、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重视优质项目培育。从单方推进到多方联动,从零散指导到靶向攻坚,重视过程性培养,学生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逐步从理解向应用转变。
未来,西安科技大学既会“办好赛”、更会“用好赛”,还会写好“赛后的文章”,引导青年师生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推动“产学研用”融汇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编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