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官至大学士,儿子官至礼部尚书,为啥一个家庭能出“父子宰相”?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爹官至大学士,儿子官至礼部尚书,为啥一个家庭能出“父子宰相”?


爹官至大学士,儿子官至礼部尚书,为啥一个家庭能出“父子宰相”?

  2023-12-20 21:27:12     简体|繁體
http://nn-www.993113.com/962583.html

清代名相张英、张廷玉,先后为官七十余载,因其二人先后身居大学士、礼部尚书等高位,民间俗称为“父子宰相”。一个家庭为啥能出“父子宰相”?全因为这对父子有德行!张英、张廷玉与几代族人共建了礼让谦慎的“江左第一家风”,使得家族世代绵延;更恪守“为官第一要廉”的官德,清廉勤慎,为“康乾盛世”立下了不朽之功,也为今天我党建设优良家风、民风、政风提供了有益之借鉴。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一生廉俭礼让,德行操守为世楷模,著有《笃素堂文集》、《聪训斋语》等。康熙皇帝称其“忠诚敬慎,有古大臣之风”。自张英曾祖父张淳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考中进士以来,至清同治年间,他家先后出现“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五朝金榜题名”、“六代相继为翰林”的家族盛景,诚可谓“门族清华,世代簪缨”。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张廷玉为官近五十载,曾任首席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并任《明史》、《雍正会典》等总裁官;雍正皇帝遗诏“命他日配享太庙”,打破了清代汉族大臣不配享太庙的朝规礼法。终清一代,仅此一人。雍正皇帝曾经非常中肯地评价张英、张廷玉父子:“今日桐城人文之盛,实海内所少。况汝父子相继,为国家贤宰辅,即求之史册中,亦所罕见”。张廷玉父子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成就,与其严格的家风教育和优良的为官之德密不可分。

在张氏家风的建设中,张英、张廷玉父子功不可没。他们集一生为人处世、官场仕途的经历体会,先后撰写《聪训斋语》、《澄怀园语》二书,教育子孙读书做人、持家治国。后人将这两部家训合称为《父子宰相家训》,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积德修身,谦恭谨慎。张家人为官亦始终清廉、谨慎、勤政。张英父子长年身居要职,但始终慎独慎微,清廉如水。张廷玉曾任吏部侍郎,上任伊始就不畏阻力,严惩了一个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的吏部官员,时人誉之为“伏虎侍郎”。张廷玉还主持编纂了一部较为完善的行政法规大全《雍正会典》。《雍正会典》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奖惩、调迁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清朝的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积极学习父子宰相及张氏家族“为官第一要廉”的家风政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物小而贪之;加强家教家风,杜绝枕边风、膝下风。第二:要学习张廷玉以法治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制度和廉政制度,让党纪严于国法,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纪国法目前人人平等,严惩各类各级贪官,让领导干部不能腐、不敢腐。第三:还要以铁肩担道义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增强执政能力。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做一个敢于干事,勇于创新的担当者和执行者。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