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用回老家,远程就能解决纠纷,钱拿到了,也能给工友们结清工资,确实方便!”远在江苏常州的贵州籍务工人员杨某,对着手机屏幕那头的法官连声道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一场跨越千里的劳务纠纷在“云端”化解,被拖欠的工钱顺利到账。
这温暖的一幕,是息烽县人民法院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审判日常,以全流程网上办案办公为着力点,持续深化数字法院建设,为法官增效、为群众减负的生动注脚。

立案庭智能导诉机(息烽县人民法院供图)
法治的“甘泉”,如何通过数字的渠道,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角落?息烽县人民法院的答案写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件里。
常年在外奔波的货车司机李某在一场劳务纠纷中成了被告。开庭日,他正驾驶着满载货物的大货车行驶在数千公里外的公路上。
情理与法理如何兼顾?承办法官当即决定,为他开设“夜间云法庭”。一方在法庭,一方在驾驶室,一块小小的屏幕连通了法与情,将司法服务送到了车轮之上。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贵州)小程序(息烽县人民法院供图)
这样的场景,在息烽县人民法院已是工作常态。“指尖诉讼”服务体系的建立,将跨域立案、网上缴(退)费、在线阅卷、电子送达等10余项服务全流程在线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4年以来,该院网上立案数达7343件,已成为群众参与诉讼的主渠道;电子送达案件12641件,成功送达64018人次,平均送达时长从过去的“以周计”大幅缩短至1.4天。一纸文书,过去需翻山越岭,如今只需轻点鼠标,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近年来,息烽县人民法院以数智创新赋能审判业务为驱动,着力打造“数字审判”体系,将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本次庭审将实行同步录音录像替代书记员法庭记录……”在息烽县人民法院的数字法庭,一场无需书记员在场的庭审正高效进行,过去需要90分钟的庭询,如今40分钟即可完成。

网络安全管理和定期巡查(邵勇/摄)
自我省电子卷宗“单套制”归档改革以来,息烽县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10.85天,每案纸质卷宗缩减率高达83%,有效缓解了档案库房的压力。
管理的智慧,在数据流动中不断生长。息烽县人民法院建立起精细化的审判数据分析会商机制,每日从全院案件中提取数据,横向对比、纵向跟踪,通过专题会商推动了审判质量管理指标100%达标。
同时,依托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该院实现了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数据互联;通过“法院+村居”等模式设立11个立案邮政便民服务中心和12个法官工作站,邀请38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调解平台,力求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在息烽,公平与正义的温度正通过指尖触及每一个需要司法服务和保障的人民群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景雄
一审何永利
二审田洋
三审孙晓蓉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