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思睿跟随学校团队深入吕梁山,赴山西省石楼县开展社会实践。此行李思睿选择参与该县崖头村农文旅融合项目设计,“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看见’与‘学习’。”她说,“这次一手调研,不仅让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作为(乡村振兴)参与者和传播者的责任感。”
这是由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主办的暑期社会实践“揭榜领题”行动之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等15所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乡村振兴、深入石楼乡村,为山区孩子支教,驻村调研、出谋划策,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形成了一份“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的“榜单”,描绘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态图景。
石楼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黄河奇湾是山西省重要景点之一。李思睿等人帮扶的崖头村距离黄河奇湾不远,黄河沿村边汹涌奔流而过。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和当下许多乡村一样,当地农户收入主要依靠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小孩“双留守”情况很普遍。
“多数同学想象中的乡村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们‘揭榜领题’的初衷,就是让他们观察乡土中国、了解乡村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刘天成说,希望学生通过此行,既能深入了解乡村,又能产出带着“泥土味”的成果。
崖头村曾因人口外流而成为沉寂的“空心村”。几年前,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通,连接起这个周围遍布古渡口、古碉堡等景观的小山村。如何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祖晓姗说,走一圈下来,大家意识到,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比如民宿风格不突出,农产品包装滞后等。
“我们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对本地产品包装重新设计,每款产品都有一个视觉重点,比如西梅产品为‘崖头籽沁心甜’、小米产品叫‘崖头小甜大味道’等。”哈尔滨理工大学带队教师张亚新说。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家一点一点地改造身边家园,让理论照进现实。”刘天成说,“关键是把大家的所学所感变成实际行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实践队通过对石楼县青年群体调研发现,青年群体参与当地乡村振兴缺乏长效性机制,逾四成青年仅“偶尔参与”志愿工作,长期驻守的青年占比不足两成。该实践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应通过强化本地人才培育及外部人才回引、提供优惠政策与福利保障等方式,推动青年群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脚背尽量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上身稍微向支撑脚一侧倾斜。”在石楼县明德小学足球场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大三学生、“青小警足梦课堂”社会实践团团长王毓崧带领71个孩子演练动作。
王毓崧的生活重复而忙碌:早上5点40分到岗,6点开始足球训练,8点10分,学生开始早读、上课,课后,他要改作业、开会、备课……支教前他有过很多计划:教孩子学会基本足球技巧、对孩子们开展心理辅导、邀请各地的同学给孩子们寄明信片等。后来,只要能教会孩子们一个足球动作,或者辅导他们尽快完成作业,他就能感到满足。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带来力所能及的温暖,并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王毓崧说。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大二学生刘芊麟看到了孩子们“内心不一样的世界”。一次手工小课堂上,她发现一名内向的学生喜欢折纸,“当时我们在上绘画课,而他却去折纸。”刘芊麟没有阻止他,还把他的作品拍照展示,“他开心极了,把作品送给了我。”
这个暑期,石楼成为青年学子触摸历史、锤炼意志、筑牢信仰的实践课堂。
“揭榜领题入田间,就是想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吸引青年力量尤其是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石楼县政府副县长、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彭振说,乡村发展需要年轻人的支持,大学生从城市来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既能增长才干,又能发挥优势,为乡村做事,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
责任编辑:王素洁,张凌
流程编辑:罗征
原标题:到山西石楼乡村“揭榜领题”:这群大学生产出“泥土味”的成果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