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秋冬时节,仁怀市高粱收割后的田野褪去“闲意”,处处是忙碌景象。作为酒用高粱主产区,当地创新推行“高粱+”轮作模式,在20个乡镇街道的高粱基地接续种植豌豆尖、娃娃菜、马铃薯、油菜等短周期作物,让30万亩“冬闲田”摇身变为“增收田”,走出稳粮与增收双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在五马镇三元村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豌豆尖翠绿鲜嫩,村民们穿梭田间,指尖翻飞间,一筐筐菜心很快堆满田埂。“土地流转给大户,我们帮着种、帮着采,冬季专掐豌豆尖。每天能掐200斤,一斤一块五,一天就能挣300块!”村民王勇边忙活边算起增收账,脸上满是笑意。
这些新鲜采收的豌豆尖,经简单分拣包装后,便会发往省内外农贸市场和超市,凭借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我在三元村流转了700亩高标准农田,夏季种高粱、冬季种豌豆尖,实现‘一地多收’。这两天豌豆尖进入采摘期,今天就有6000斤订单,后续订单也排得满。”种植大户王建贵介绍,这种轮作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每天带动几十名乡亲务工增收,“干着有劲儿,前景也亮堂”。

三元村的增收图景,离不开村级组织的统筹推动。村里通过“党支部+种植大户+村民”模式,引导大户规模化流转土地,组织村民参与田间管理与采摘分拣,形成“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的双重收益机制。“我们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高标准农田发挥最大效益,既解决村民就业,又让村集体经济跟着增收。”三元村监委会主任舒林说。
在学孔镇高峰社区,轮作的“菜单”换成了娃娃菜。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翻土起垄、栽种幼苗,一片片嫩绿的菜苗整齐扎根,孕育着冬季的希望。“以前高粱收完,地里大多荒着,顶多自己种点蔬菜。今年政府引进企业对接销售,整片地都种上了娃娃菜,大家都想借着这个机会多挣点。”居民周自跃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期待。

“我们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布局,推广‘高粱+豌豆尖’‘高粱+娃娃菜’等多样化套作模式,既盘活土地资源,又为农户拓宽增收路径。”学孔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洪钊介绍,为确保轮作模式落地见效,镇上不仅提前对接企业打通销售渠道,还组织农技干部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株距控制、定根浇灌等关键技术,建立管护台账定期回访,“从种到卖全流程护航,让农户种得放心、收得安心”。
据统计,目前仁怀市已在20个乡镇街道发展“高粱+蔬菜”10万亩、“高粱+油菜”10万亩、“高粱+马铃薯”10万亩,“高粱+”轮作总面积达30万亩,预计全年总产值6.26亿元,以土地“提效”推动乡村产业“提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罗画画罗晓莉)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编辑: 来源:
